儿童身高可以干预
专家:在遗传基础上科学评估很重要
“孩子4岁了,身高只有100厘米,可以干预吗?”发现儿子的身高比同龄小朋友矮,小明的妈妈感到有些焦虑,担心会影响未来身高。日前,她带孩子来到市妇幼保健院身高促进门诊就诊,医生听诊小明的情况后,在营养、运动、睡眠等方面给出了专业化的指导。
儿童身高可以干预
小明妈妈定期带小明到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体检,让医生对小明每个阶段的身高增长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,并根据检查结果为小明量身定制干预方案。最终在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,经过半年多的随访指导,小明长到了105厘米,身高增长基本达到正常范围。
市妇幼儿童保健科主任卫雅蓉介绍,制约身高增长一般有两大类因素,一种是病理性原因,一种是不好的喂养方式导致营养供给不合理。如一些儿童患有内分泌疾病,使得生长激素减少,早期筛检出后,可以通过针对性治疗使身高走上正常轨道。
专家表示,孩子年龄越小,生长潜力越大,干预效果越好。筛出导致身高不达标的原因,结合身高和骨龄等多个因素,为儿童制定干预方案,尽可能激发生长潜能。同时不能拔苗助长,避免生长过快影响终末身高。
由于孩子的身高增长有一定的可控性,且具有阶段性,所以从需求出发,通过设立目标、及时评估和合理指导,是可以取得积极有效的干预效果的。
科学评估非常重要
有了目标,还需要科学评估。那么身高促进是怎么评估的呢?医生介绍,评估内容有多个方面,包括儿童当前身高,对应的成年身高,二者间的差距,计算遗传身高,比较当前身高和遗传身高的水平。另外,还要评估环境对身高的影响,评估生长速度、匀称度,3岁以上儿童还要评价骨龄(骨龄的身高水平,对应的成年身高水平,生长潜能,骨龄身高速度)等等。
一般来说,在遗传身高的基础上,从出生开始干预,提高3-5厘米是可以达到的。提高到5-10厘米甚至10厘米以上虽然有难度,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。在孩子出生后的前2年是第一个身高增长高峰期,第一个半年平均身高增长达16厘米,到第二个半年身高增长速度有所下降,但也能达8厘米,而到了第三个半年平均身高增长就是6厘米。如果第一个半年孩子身高只长13-14厘米,虽然也属于正常水平范围,但已属于正常水平的中下等了。再等下一个阶段,如果又少了2厘米,这4-5厘米的损失在后期就不容易补回来。所以,孩子早期的环境干预非常重要。
父母高孩子不会矮?
医生表示,传统观点认为遗传因素是身高增长的主要因素,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后天环境更重要。所以父母高也不能掉以轻心,父母不高更应早期关注儿童生长状况。
一些父母觉得孩子长得矮只是晚长罢了,不着急。其实,晚长又叫体质性青春期延迟,可能发生但不是人人发生。营养状况改善及生活环境的变化,身高晚长的几率不大。身高增长是单行线,定期监测骨龄才能判断是否是真的早长还是晚长。
如今,不少家长注重儿童营养,还会为孩子购买保健品。需要注意的是,现在儿童性早熟的发生越来越多,一些增高剂等保健品多含性激素,拔苗助长,从而影响最终身高。对每个孩子都有效的“灵丹妙药”是不存在的。
(蓝田)